关于零库存生产方式。追求零库存,曾经是企业家的一种幻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持下,零库存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实现,尤其在信息时代,企业在广泛地追求零库存。生产过程中的零库存有两种代表形式:
一种是在连续的甚至封闭式的工艺过程中,整个工艺过程处于能动的、无缝衔接的运行状态,化学产品的生产方式可以说具有代表性。问题是库存经常出现在生产工艺过程的两个端部,对于独立的、大规模生产的企业而言,还没有办法完全解决。
另一种是制造业,20世纪初期,“福特制”传送带生产方式把制造业局部工序依靠传送带连接成一个系统,传送带式的生产,使原来相隔离的工序,实现了无缝的衔接,实际上在这些局部领域实现了零库存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需要全程的、甚至全球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上一道工厂要保证下一道工序的零库存,一直层层推进到最终的工序,这是当前企业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从企业的外部来讲,最初只是用批量方法,以后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共同的努力之下,出现了诸如配送方式、“门到门”方式以及这些方式进行社会化运作的第三方物流,乃至发展到现在最先进的供应链系统。
从企业内部来讲,就是看板方式、水龙头方式、有效的资源管理系统、准时方式和精益方式。
一般来讲,在一个生产企业内部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封闭系统,因此它的可控性应该是很强的。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精确的计划,实现刮薹煜谓佑Ω檬潜冉先菀椎氖虑椤>益思想和精益生产方法的成立就是基于这个前提条件。
相对而言,在社会流通领域随机因素是极大的,系统尤其要面对市场和用户的不断变化,这是由开放性所决定的,因此,它的可控性显然要差得多。虽然准时的思想、精益的思想是可以探讨和借鉴的,但要做到像工业企业内部那样精确是很困难的,有的方面也不应该过分追求。
其主要原因,无论企业内部还是社会流通领域,实现库存大幅度降低、实现零库存是要付出代价的,零库存本身的库存成本很低,但是实现零库存的运作系统,则需要有一定的成本甚至相当高的成本,这是我们千万不能忽视的事情。
[外贸知识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