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现,北京、上海、广东、重庆、湖北、江苏、浙江、河北、广西、贵州、江西等多地公布了各自的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明确未来5年的建设重点。其中,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加快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河北、四川、重庆、山东以及长三角等地区以创新共同体、新兴产业集群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创新点、线、面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格局正加快成型。
争创区域中心 十余省市细则落地
江苏近日公布“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科技强省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浙江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积极争取综合类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浙江布点,布局建设综合性或专业化的省技术创新中心。湖北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科技强省,力争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科技创新支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链接。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多个创新集聚区,分别是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创新集聚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创新集聚区、以广东为中心的珠三角创新集聚区和以成都、重庆、武汉、西安为中心的区域性创新集聚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
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司长许倞表示,“十四五”期间,将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主引擎,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形成主体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布局。继续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布局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健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机制。
科技创新共同体蓄势崛起
科技协同创新,是区域产业创新的根基和源泉。11月17日发布的《2021长三角41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显示,相较于2020年,长三角创新资源、创新产出、产业潜力和环境支撑等四个一级指标显著提升,整体水平上升12.84%,反映了长三角区域整体创新生态建设正在稳步向前,为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
根据《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长三角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长三角地区合作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篇数达到2.5万篇。2025年,长三角要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引领者、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世界科技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支柱。
此外,未来五年,河北将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地,培育100家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要通过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来推动京津冀三省市高端创新要素合理配置、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中西部同样在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今年6月,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科技部门共同签署《长江中游鄂湘赣三省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围绕鄂湘赣三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目标,立足三省科技资源、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共同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共同体。近年成渝区域科技协作创新也呈加快态势。此前,双方签署相关协议,将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
在业内专家看来,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能够放大和激活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贯通产业链条,推动区域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西部许多地区是国家战略科技、国防工业和重大装备所在地,创新资源富集。以四川、重庆为例,去年年初国家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望成为全国创新版图中又一个重要增长极。”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光教授表示。
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打造
记者了解到,河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省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跻身创新型省份前列。规划要求,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建设环京津协同创新增长带,打造雄安新区和张北地区科技创新增长极,推动创新资源向城市、高新区和创新型县域聚集,形成一大批创新型产业集群,构建“点线面结合、县市区联动”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近年来,创新型产业集群正迅猛发展。数据显示,2013年科技部正式启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目前已在全国布局了109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其中,95家集群单位布局在国家高新区内,占总数的87%。
专家指出,做大做强做优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当前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程度仍不够,要进一步加强战略和政策研究,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区域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产业为支撑。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报告认为,国内外发展较为成功的新城新区在承载中心城区部分产业的同时,往往通过转型升级和提前布局,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推动城市能级提升。报告建议,城市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强大内需市场,顺应现代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狠抓高端资源、高端项目落地落实,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集群,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要探索支撑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工具。开拓符合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规律、有效应对风险和创新不确定性的现代金融工具。此外,科技领军企业是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关键。在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科技领军企业的培育,扎实抓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指出。
跨国公司在华“产地销”“销地产”更划算
当前,供应链危机对各国产业政策及国际经贸合作带来了哪些深远影...(842 )人阅读时间:2022-06-20俄气将暂停“土耳其溪”天然气管道供气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6月18日说,“土耳其溪”...(840 )人阅读时间:2022-06-20大宗商品未来走势如何
近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一波三折,多数品种呈下挫趋势。美联储...(839 )人阅读时间:2022-06-20MSC:任何申报不符将罚15000美元/箱!上海港危险品操作
主要内容(国际贸易新闻) 日前,地中海航运MSC发布公告称,...(839 )人阅读时间:202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