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内云市场迎来一波扰动,其源头来自于一则天津市国资委《关于加快推进国企上云工作完善国资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的文件,其中要求,各企业已经部署在第三方公有云平台的信息系统,租约到期日起2个月内全部迁移至“国资云”。原则上最迟应于2022年9月30日前全部迁移至“国资云”。其中提及的第三方公有云平台包括“华为云”“阿里云”“腾讯云”“沃云”“天翼云”“移动云”等。受此影响,“国资云”概念股本周一开盘就大幅走高,甚至铜牛信息、美利云、云赛智联还一度涨停。
记者观察到,在“国资云”概念出现之前,云计算市场就已是极受追捧的赛道。在全球数字化转型已经进入倍增创新阶段,云平台是支撑全球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企业数字化建设的加快对上云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尤其是经历2020年疫情暴发之后,线上应用快速发展,远程办公快速增多,企业正逐渐适应新的生产工作方式。这些都让云化、数字化跃升成为刚需。
与此同时,近两年来我国也一直在大力发展包括5G通信网络建设,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的“新基建”计划,不断推进信创工程、国家软件工程等重大项目,以改善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现象,实现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控”。
如果上云是必选项,那么云安全则是底线。“国资云”本质是从第三方托管的公有云转向国资专属行业云,保护国有数据资产安全,因此可看成是网络安全、云计算概念炒作的延伸。前不久公布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于今年9月1日与《数据安全法》《网络产品安全漏洞管理规定》一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关键信息技术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的行政法规,同时也是之前《网络安全法》的重要配套法规。这些政策层面的密集动作可以看成是官方对安全底线的把控。
事实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因网络攻击威胁上升,事故隐患易发多发,早已成为官方有关部门日益关注的问题。今年5月CNCERT(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20 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数据显示,勒索病毒,APT攻击,系统漏洞,数据安全等安全问题已相当严峻。
天津“国资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金婵在不久前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期间表示,成立“国资云”就是想把国有企业数据整合,为后续企业间联动、相关部门监管等提供便利条件。同时,成立“国资云”后统一管理数据会为企业降低成本,后续也能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
然而,一些国内的云厂商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资云”提速并不意味着中国云市场将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方面,“国资云”的目标客户虽然主要是我国国有企业,但形式上又类似于私有云,其建设和运营在现阶段仍然需要依靠现有的云计算厂商。另一方面,考虑到成本,从运营模式来看,“国资云”在今后也大概率采用“自建+独立运营”或是“合作建设+联合运营”。
据透露,随着各界对互联网安全越来越关切,一些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内云厂商(包括公有云)此前也在布局云安全领域的业务和服务,而且有的已经相当成熟,很多服务对象也属于公共机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国资云”对于云市场相当于“总包商”的角色,在架构上仍会与现有云计算厂商合作,包括展开数据中心、服务器、存储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与软件技术相关的合作。
但也有分析认为,“国资云”概念的出台仍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因为这意味着阿里云、腾讯云等互联网厂商在政企服务领域的话语权或将进一步缩小。这也呼应了国内当前正在加强数据安全、隐私保障和加强反垄断的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