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指出,要把装备走出去与融资手段紧密结合,采用市场化方式,拓宽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提高出口信用保险保障水平。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股票、债券等在境内外筹资。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为重大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提供合理的融资便利的配套政策,无疑为中国企业“出海”插上了一双金融的翅膀。
会议提出,促进铁路、电力、通信、建材、工程机械等具有比较优势领域的装备等出口,尤其是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
分析人士认为,我国在交通运输及电力领域如高铁、核电等方面,具有充足的生产能力和提供装备的实力,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产业支撑;且中国装备在“走出去”为沿线国家带来利好的同时,自身也将获得发展。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国际融资上,国际融资主要包括两种渠道:
一是在东道国融资,这个基于当地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假设中国企业在当地金融市场融资比较困难,那就需要我国国内的金融机构“走出去”为国内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因此,国内金融机构应加快国际化的步伐。
二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国际市场上通常要对融资对象进行国际评级,这一环节我国企业并不占优势。此时,我国企业还可以通过多边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增信的方式来提高其信用。
鲁政委认为,由于大型装备制造业与消费型制造出口相比具有融资额度大、期限长的特点,商业银行贷款并不适合长时间投放,这将影响其负债。因此,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长期持有,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加大在海外的投资,更好地使用外汇资产会是一种新常态。
中经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报告解读人、机械工业信息中心专家白涌如表示,这一政策对重大装备企业“走出去”意义非凡,通过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支持企业在境内外发行股票或债券募集资金,将有效降低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成本,提升装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激发优势装备企业通过设立研发中心、并购优质资产,获取并整合创新资源,进而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外贸知识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