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1991年7月19日至20日,中方应邀出席在吉隆坡举行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正式开启了中国和东盟的对话进程。30年来,中国与东盟携手前行,为各国以及地区稳定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去年以来,中国和东盟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彰显了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精神。
经贸成果丰硕 携手共同抗疫
30年来,中国与东盟双方的互信不断提升,经贸合作持续深化,人员往来日趋频繁,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1991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仅79.6亿美元。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双边贸易额逆势增长,达6846亿美元,实现双方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历史性突破。今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2.6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8%。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和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员骆永昆在接受《外贸知识">外贸知识》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与东盟合作引领了整个亚太地区的经贸发展,为地区经贸合作框架提供了很多方案,比如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与新加坡、柬埔寨等东盟国家之间的双边自贸协定,以及已经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而且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和建设,促进了亚太地区的互联互通和国际产能合作。尤其是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东盟之间良好的经贸合作框架保证了双方很多贸易投资合作仍然畅通,一些“一带一路”项目没有受到影响,在稳步推进。
在印度尼西亚智库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看来,中国和东盟密切的经贸关系、中国在疫情期间的大国担当将有力推动东亚共同体建设,中国和东盟的互利共赢合作已成为南南合作典范。
“另外,中国和东盟合作维护了地区和平稳定。”骆永昆表示,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亚太地区局面稳定,这得益于中国支持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架构。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双方都通过自身多双边机制共同应对、克服。疫情发生以来,双方互施援手,携手共同抗击,持续加强交流合作。
印尼生物制药公司高管班邦·赫里扬托表示,除了供应疫苗成品,中方还向印尼提供疫苗半成品在本地加工和包装,同时开放疫苗研发与生产技术,帮助印尼提高国内新冠疫苗产能。
此外,中国驻东盟大使邓锡军表示,中国已率先完成支持东盟抗疫基金的100万美元捐资程序,通过中国—东盟合作基金划拨500万美元实施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倡议,支持东盟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区域协调和应对能力。
聚焦数字经济 深化人文交流
骆永昆表示,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呈现出全方位的特点,基本上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个领域。具体到不同地区和国家,中国与其合作的特点和领域也不一样。比如,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下,中国与中南半岛五国重点在农业、减贫、水资源等领域开展合作。
5月底,老挝琅勃拉邦省孟威县哈克村饮水示范项目移交。据悉,哈克村位于中国电建南欧江二级电站下游,是澜湄合作饮水示范项目试点之一。今年2月,中老双方克服疫情影响启动项目,改造旧取水点和管路,并新建了一个取水点和一条管路,还建成一座大型集中净水处理厂,为哈克村及南欧江二级电站库区周围的7个村寨学校安装了10套小型净水设备。“中方组织精干力量,严把设计、建设、验收、监督‘四关’,确保了项目在6月雨季到来之前投入使用。”中国电建老挝南欧江流域公司总经理宋会红表示。
骆永昆表示,在疫情之下,中国还与多个东盟国家建立人员“快捷通道”、货物“绿色通道”,并加强了在电子商务、智慧城市、远程医疗等数字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
“数字化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经济运行方式。中国数字化发展强劲,而东盟国家在数字化领域拥有巨大发展潜力,双方优势互补,拥有众多合作空间。”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表示,目前,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已经开展了多项合作,共同推动虚拟支付、IT教育、职业培训、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
业内专家称, 中国—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还将迈上新高度。接下来,双方要进一步推进各领域合作,维护本地区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要持续创新中国东盟的合作模式,如中国和马来西亚共同建设“两国双园”产业合作模式取得良好效果;要加快在RCEP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合作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捍卫多边主义、推进自由贸易、维护地区的稳定。
“具体来说,中国和东盟未来应主要在以下领域加强合作。”骆永昆表示,一是抗疫合作。现在疫情远未结束,尤其是日前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疫情反弹,双方需继续加强疫苗研发和生产、远程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并可借助防控疫情,进一步推动建立区域性的公共卫生体系;二是经济恢复和消除贫困。疫情暴发后,一些东南亚国家人口失业、返贫,我国疫情防控有效,经济率先复苏,在这种情况下,可多探讨后疫情时代的恢复计划,比如可通过“一带一路”项目等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人文交流。人文交流是中国和东盟合作的根基,未来一段时间应多开展教育、文化、宗教等领域的线上交流,做好民心相通,并且双方可就疫情结束之后的线下交流进行规划,制定更具体的方案,在他看来,可重点聚焦在留学生和青年交流、媒体交流、宗教和文化三方面。
跨国公司在华“产地销”“销地产”更划算
当前,供应链危机对各国产业政策及国际经贸合作带来了哪些深远影...(842 )人阅读时间:2022-06-20俄气将暂停“土耳其溪”天然气管道供气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6月18日说,“土耳其溪”...(840 )人阅读时间:2022-06-20大宗商品未来走势如何
近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一波三折,多数品种呈下挫趋势。美联储...(839 )人阅读时间:2022-06-20MSC:任何申报不符将罚15000美元/箱!上海港危险品操作
主要内容(国际贸易新闻) 日前,地中海航运MSC发布公告称,...(839 )人阅读时间:202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