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不懂外贸,又或者说,不懂B2B。
这种情况,在看到阿里巴巴国际站天猫化的动作之后,尤为明显。
设想当然非常美好。
所有的卖家把最好的产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摆放出来,所有的买家只需要简简单单地进行搜索和对比,就能够轻易地找到自己想要且最具性价比的产品。
大大缩短了交易流程,降低了交易成本。尔后买家再通过一达通进行支付以及物流安排,实现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在一个平台上的完美组合。
但是,这个设想最大的一个逻辑问题,那就是B2B和B2C并不一样,阿里巴巴国际站也不是天猫,任何将B当成C来操作的意图,大概率是会失败的。
外贸。" src="/uploads/allimg/2021/09/20210901_612fe87024ddf.jpg"/>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B2B和B2C,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决策模型。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去超市买洗衣粉,到底是买汰渍还是买立白,请问你会花多长时间做决策?
可能就是一瞬间而已,而且你的决策会受到过往的使用习惯和广告的影响。
可是当你去买一辆车子,买一座房子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泡好几个月的论坛,要听取老婆甚至丈母娘的建议,认真仔细比较各个选项才能够最终定下来。
这种区别大抵就等同于B2B和B2C之间的差异:
由于金额和采购主体的不同,导致决策周期,决策复杂程度,参与决策的人数、利益着眼点的不同,从而让B比C要复杂好多倍。
然而,在某种错误的引导下(不管是平台还是某些大神),许多做传统外贸的人看不到这种复杂,他们的做法是,把B当成C来操作。
什么意思呢?
那就是把我所有的信息都展示出来(包括价格),然后跟客户说:来吧,你来挑吧,挑中了直接下单就可以了。
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最简单,最透明也最省心,但其实并不然。
因为这种做法要成功,必须同时满足三个严苛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客户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说到这你可能疑惑了,客户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他要什么型号什么规格什么颜色的产品,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在国际贸易的场景下,人们容易犯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将期望等同于需求。
客户给我们发来询盘,要求报价某个产品,事实上这并不叫需求,只能称之为“期望”,要么客户认为自己需要这个产品,认为这个产品能够解决他的问题;要么客户让我们认为他需要这个产品。
假如我们仅仅只是跟随着客户的期望来报价或者做方案,最大的后果就会是被客户带跑了节奏,今天让报一个价,明天又让报一个价,我们会产生一直在围绕着客户打转,“一切进展都很好啊”的幻觉,但其实我们打转的永远都是在外围。
举个简单的例子(案例来自于Yana),假设你是客户,你给两个供应商发了询盘要求IP68(防水防尘等级)的LED投光灯,A供应商迅速地报价了。(传统都是这么干的)
然而B供应商突然之间问:老兄,你买IP68是要把灯丢水里使用吗?
你说:不是啊。我就是放树底下而已。听说IP68防水,所以我就想看看IP68的怎么样。
这个时候B供应商说:哎哟,你这种情况根本就不需要IP68,IP65就可以啦,还便宜一些。行啦你等着啊,我马上给你做方案。
请问,假如你是客户,你会喜欢哪一个供应商?你会更加愿意下单给哪个供应商?
答案不言而喻,即使B供应商的产品比起同级别的要贵一些,你也会觉得值。
因为他能够带给你除了产品本身之外的价值,因为他能够看到你真正的需求,也就是你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想要达到的目标啊。
第二个错误,将需要等同于需求。
什么意思呢?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准备要结婚了,(未来)丈母娘说:想娶我的女儿可以,先在市中心有一套房子。
那么此时,一套在市中心的房子成为了你的需要。
但这是不是你的需求呢?
假如你月薪5000,存款10万,父母也不会帮助你,而市中心一套房的价格随随便便都是100万以上的话,那么你就是完全没有购买能力的,这套房子就并不是你的需求。
此时假如我们是房产销售人员,那无论我们再怎么猛攻这个小伙子,最终的结果也只会是零。
这也意味着,在国际贸易的场景里,客户到底有多想和我们合作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在与他是否具备支付能力,也就是“预算”。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有一个客户,曾经有段时间特别想买高质量的产品,因为他觉得同质化竞争太激烈的,他需要高质量的产品去形成差异化。
于是,当年的我就傻傻地帮他找那些以质量闻名的供应商,但在花费了大量时间之后我傻眼了,这些高质量产品的价格根本就不是客户能够负荷得起的,完全超预算了,所以最终我们还是只能够去选择那些中等质量的供应商。
从如上角度出发,所谓“客户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意思就是客户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而且客户很专业,知道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及具备解决问题的预算和能力。
这个条件容易满足吗?很难。
毕竟不是每一个客户,都是非常专业的。就跟我们作为企业主,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公司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又或者即使知道了,也没有能力解决一样。
第二个条件:客户对我们是感兴趣的
大家总是吐槽,说客户只看价格。但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你只让客户看到了价格。
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张图片:
外贸。" src="/uploads/allimg/2021/09/20210901_612fe8717fda4.jpg" />
有两个人站在海面上,各自举着一个牌子,A的牌子是5元,B的牌子是2元,意思是来我这个位置玩,付这个价钱就可以了。
然而在大家看不到的海面下,A的下方是各种“质量”、“服务”、“认证”和“保障”,而B的下方只有一根摇摇欲坠的棍子。
大家总喜欢拿这张图片来嘲笑客户,说愚蠢的客户呐,选择便宜产品的后果,就是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但是我不这么看,我反而觉得没能够让客户看到我们真正的价值,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缺乏了运营or销售的能力。
但是,要让客户看到我们的价值,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所有的信息都公布到网站上就大功告成了。
假如客户对我们不感兴趣,就算我们把祖宗十八代族谱给放上去,客户也是不会看的;
又或者假如客户对我们没有信任,就算我们把自己说得跟吴彦祖一样帅,客户也是不相信的。
此时只有他对你产生浓厚兴趣,觉得你可能具备解决他问题,满足他需求的方案时,他才会主动去深入了解你到底是家什么样的企业,拥有什么样的产品,以及到底能够给他带来什么利益。
否则,他就只会去看最简单的那个指标:价格。
所以,所谓“客户对我们是感兴趣的”,意思就是客户相信我们有能力帮助他解决问题,并且愿意深入了解我们,和我们探讨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个条件容易满足吗?很难。
就如同雷神前段时间的朋友圈说:
沟通三要素中,沟通内容占7%,语气语调占38%,肢体语言占55%。在互联网世界中,再怎么繁花似锦的信息展示,顶多也只能够让内容更容易传递而已,对于信任的塑造,寥寥无几。
第三个条件:我们做的是标准化产品
有过买车经历的朋友肯定知道,选车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A车有定速巡航,B车有真皮座椅,C车有自动启停,D车有全景天窗,E车品牌较响,F车只需要再加两万就能上一个级别....
信息越杂,选项越多,购买者就越容易陷入“决策瘫痪”,最终索性就不决策了。
因此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最好的情况自然是大家卖的都是一样的产品,尔后就看谁的流量比较大(交的钱比较多),店铺装修得比较漂亮,服务态度比较好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买家的决策最简单。
但!真的有标准化、又或者说同质化的产品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理解,到底什么是“产品”?
一台空调,一部电视机,一套家庭音响……etc。
大家会认为这些就是产品,看得见,摸得着。
但其实,这只是狭义层面的产品而已,又或者是,只是产品的一部分。
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应该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任何有形物品和无形服务。
一部电视机固然是产品;
一套手机软件当然也是。
更关键的是,销售产品的组织和个人为其所附加的所有服务,也是属于产品的一部分。
而且,产品其实还有5个层次的概念,分别是: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潜在产品。
外贸。" src="/uploads/allimg/2021/09/20210901_612fe872bd817.jpg" />
所谓核心产品
指的是给客户提供的基本效用或利益。
譬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顾客购买的不是钻头,而是墙上的洞”这句话,“洞”就是客户需要的效用。
所谓形式产品
指的是核心产品的载体,包括样式、品质、颜色、品牌、包装等等,譬如“钻头”。
所谓期望产品
我们则可以理解为客户购买时的认知和期望:“我到底可以获得什么”。
就好像上文那幅漫画一样,当你标价5元的时候,客户到底清楚自己可以获得什么了吗?
所谓延伸产品
指的是客户购买形式产品和期望产品的时候,附带获得的利益总和,简单一个词概括就是“服务”。
但我们这里所说的服务,就并不是什么“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这种态度,而是真真正正能够为客户增值的,譬如销售利用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帮助客户做了一个促销方案诸如此类。
至于潜在产品
指的则是我们在未来可以帮客户实现的利益,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案等等,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远景”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同质化,仅仅只是集中在形式产品这一个层面而已。
但,客户需要的又仅仅只是形式产品吗?
如同我们之前所说,所谓需求,其实是客户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希望实现的目标。
在C端场景下,这些问题往往都比较简单,因此可以通过某个产品来解决;但在B端的场景下,由于需求和决策的复杂性,客户需要的就不仅仅只是某一个具体产品,而应该是一整套的解决方案(或者说完整概念的产品)。
在这种情况之下,客户势必就要考虑到供应商除了展示出来的“标准化产品”之外的方方面面,去讨论出一个完整的方案。如此,怎么可能像小金额采购一样,随随便便就做决策,以及下单?
这个条件,更难满足了。
综合如上三大点我们基本可以得出判断:把B当成C来操作,最终只能够抓住小B。
在解决问题的四种逻辑中:
问题简单,方案简单。
问题简单,方案复杂。
问题复杂,方案简单。
问题复杂,方案复杂。
把B当成C,顶多只能满足第一种逻辑,例如:你渴了?来,买瓶水。
仅此而已。
但是,如此简单的道理为什么阿里巴巴看不到?
我猜测原因有三:
1、要么,是阿里巴巴国际站原本定位的海外客户就是小B,它对标的是Amazon Business,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来自于阿里的客户越来越小,越来越零碎;
2、要么,是阿里巴巴国际站尽管是阿里集团的龙兴之地,但现在已经沦为十八线小妾了。再加上,现有格局下的传统外贸,想象空间真的很有限,于是集团的眼睛根本就关注不到它,随便你折腾;
3、要么,就是阿里巴巴国际站的负责人,根本就不懂外贸,根本就不懂B2B业务。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问:阿里巴巴根本就不需要懂外贸啊,搭好平台就行了,它自己又不做外贸。
假如你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正如同雷神在外贸G友团年会上说过的一段话:
即使我是个卖打印机的,假如我要卖产品给炼钢厂,我就得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我要卖产品给银行,我就得知道银行是怎么赚钱的。
作为销售,假如我们不懂客户的市场在哪里,客户的业务是什么,客户是怎么挣钱的,客户的竞争对手是谁,我们怎么知道客户的痛在哪里?怎么知道应该如何去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啊?
同样道理,作为外贸企业,假如阿里巴巴根本不懂你,不知道你是怎么获取订单的,不知道你的客户是怎么做决策的...etc,然后它说能够帮到你“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你敢信?
正因为阿里巴巴不懂外贸,所以他就只能一直在流量上做文章。
让你多开几个店铺,这是扩大流量;
让你烧钱去做P4P,这是扩大流量;
让你钻研阿里规则,还是扩大流量;
让你去参加采购节,还是扩大流量。
但问题是,假如阿里自身的总流量也已经到达了瓶颈,那该怎么办啊?
很明显,蛋糕只有那么大,自然是谁给的钱多就给谁吃,给钱少的没得吃,这也是为什么单纯¥29800开一个店铺几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可问题是,带来订单的关键因素,并不仅仅只有流量啊。
在《外贸大牛的MBA》,我讲过在B2B的场景下,销售=流量*转化率*平均单价*数量这个黄金公式。
在流量越来越贵的情况下,重点提升转化率才是王道。
在B2C的场景下,提升转化率的手段是运营;但是在B2B的场景下,提升转化率的手段,却必须依靠销售不可。
原因很简单,复杂采购是有其标准流程的,而且这个流程只能推进而无法跳过,一个尚且处于需求形成阶段的客户,不会因为某个“采购节”就突然跳到做出承诺说要下单的阶段。
例如下方,就是尼尔雷克汉姆的“采购三段论”,绝大多数的销售方法论都是基于这个理论衍生出来的。
外贸。" src="/uploads/allimg/2021/09/20210901_612fe8741324c.jpg" />
小到去便利店买一瓶水,大到几千万的生意,所有的采购都是根据这个流程来的,只不过越小的购买,这个流程的推进速度就越快。
举个简单的例子:买水。
你走在马路上,口渴了,想要喝点什么东西,这个时候你的需求形成,需要解决口渴这个问题。
需求形成了之后,你开始考虑什么方案可以解决你的问题:矿泉水,冰可乐,还是脉动。
本来已经想好了要买可乐,可在付款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自己200斤的身躯,最终叹了一口气,拿起了矿泉水。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采购流程,而销售在其中的作用,就是洞察客户在不同阶段的主要诉求,引导和协助客户把采购流程推进到下一个阶段,并最终成交。
而不是放一个人在后台,随时准备着回复客户的询盘,随时准备着回答客户的问题,然后还在为自己的“快速回复”沾沾自喜。
这叫客服,这不叫销售,这对于提升B2B业务的转化率,没有什么关键意义,因为你放任客户自行推动采购流程,即使订单做下来了,也只不过是不可复制的运气。
假如阿里懂外贸,它就应该知道,目前制约外贸企业发展的,真的已经不再是流量了,而是在现有流量基础上,如何提高流程的推动率,订单的转化率;如何在遇到一个客户的时候,做下来了知道自己赢在哪里,做不下来也知道自己输了什么。
尔后,去真真正正地帮助外贸企业获取订单,譬如以阿里巴巴的实力以及当前AI的发展程度,做一个“销售管理助手”出来想必并不难?
* 例如在收到一个客户询盘的时候,自动爬取客户在互联网上的公开资料,做一份背景调查给中国的卖家,帮助卖家判断这个客户是不是自己的目标客户;
* 例如根据买卖双方的沟通情况,自动判断客户当前所处的采购阶段,以及当前最关心的到底是什么,帮助卖家判断此时最应该做什么样的动作推动进程;
* 例如帮助卖家选择最能够挖掘出买家真实需求的问题;
* 例如帮助卖家呈现最能够匹配到买家真实需求的方案;
………………………………etc
可以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想一想都觉得好激动。(假如阿里巴巴有意向做这样的事情,我愿意以13年的国际贸易从业经验,义务提供智力支持)
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信息平台,然后以流量作为裹挟的手段,一边收割韭菜,一边又承担骂名。
是的,阿里巴巴几乎是国际贸易领域内,口碑最差,但又最让人离不开的平台。
口碑差,是因为阿里巴巴国际站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它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业绩,而不是客户的利益。
又或者说在它的眼中,中国供应商们根本就不是客户,海外买家们才是。只要海外买家的流量在,就不怕中国供应商们不进来。
离不开,则是不管你再怎么不喜欢它也好,只要跟着对方的规则走(以及烧钱),即使你完全不懂外贸,也有可能做得风生水起——毕竟流量摆在那儿呢。
但有一天你停了推广费试试?又或者,离开了阿里巴巴试试?你会发现,过往在阿里上的“成功经验”,根本就没有办法复制。
这一点,造就了大量瘸腿的外贸企业,以及瘸腿的外贸从业人员,一旦离开了阿里巴巴,他们就不懂得如何做外贸了。
这样的生态圈,真的是一件好事吗?真的是马云希望看到的吗?
毫无疑问,阿里巴巴是一家成功的企业,但距离“伟大”,或许差的就是承担属于自己的历史责任,为中国外贸大且强的格局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不仅仅只是埋头赚钱。
今天写这篇文章,不是要骂阿里,也没有什么情绪要宣泄。
我对阿里巴巴是怀有特殊感情的,毕竟外贸G友团的老司机们,就是因为微博@阿里巴巴国际当时的掌舵人Lucy,才相互认识的。
我希望阿里巴巴的管理层能够看到这篇文章,也衷心希望阿里巴巴国际站,能够吸纳真正懂外贸的人进决策层,因为只有懂得了外贸企业的业务,才懂得要如何更好搭建平台;
也建议各位外贸企业:
1、请认真思考当前自己最需要的,真的依然是流量吗?
2、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阿里巴巴最终聚焦的海外买家只会是小B,这个和你的目标客户匹配吗?
3、最好能够做到对阿里巴巴“依靠但不依赖”,任何平台都只是外力,内功才真正属于自己。
4、在质量、技术、设计、管理,营销、销售……等内功当中,提升销售能力(不是你问我答的客服能力)是性价比最高的手段。
以上。
[外贸知识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跨国公司在华“产地销”“销地产”更划算
当前,供应链危机对各国产业政策及国际经贸合作带来了哪些深远影...(842 )人阅读时间:2022-06-20俄气将暂停“土耳其溪”天然气管道供气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6月18日说,“土耳其溪”...(840 )人阅读时间:2022-06-20大宗商品未来走势如何
近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一波三折,多数品种呈下挫趋势。美联储...(839 )人阅读时间:2022-06-20MSC:任何申报不符将罚15000美元/箱!上海港危险品操作
主要内容(国际贸易新闻) 日前,地中海航运MSC发布公告称,...(839 )人阅读时间:202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