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知识,免费投稿宣传!免费分享!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外贸新闻

地方招商如何避免落入"高科技"项目陷阱?

时间:2021-09-30人气: 作者:

  科技创新是当前的热点话题,一些自带“高科技”光环的科技创新投资项目更成为各地竞相招引的“香饽饽”。然而,“高”处不胜寒,投资巨大、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的高科技项目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近期,一些地方也曝出高科技项目成烂尾工程的新闻。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如何避免落入“高科技”项目陷阱?记者在山东多地进行了调查。

  投资还需谨慎

  山东某高新区,2013年通过招商引资引来航空制造小镇项目,建设目标是“建设生产车间、仓库、陆上跑道、水上跑道、综合办公楼5S展厅和培训学校、飞行俱乐部等,建成后可年产水陆两用运动飞机1800架”。目前,该项目的厂房、仓库、水陆跑道等已建设完成,取得了相关资质,并被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批准为B类通航机场。

  但由于国内通用航空市场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加之疫情等因素影响,需求不足,市场开拓困难,项目发展受到较大限制。该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这一项目警醒我们,在项目招引中要进一步加强科学论证,严把准入关,争取落地项目发展好、见效快。”

  在山东中部地区,某高新区规划建设了一个总投资20亿元、用地约450亩的电商基地项目,目标是打造以电商、交易展示、仓储配送为主营业务的食品电商基地。然而,该项目却停工多年,如今只有一座4层烂尾楼。

  该市主要领导痛心疾首地说:“表面上看是项目推进不力,根子还在招商引资中不懂、不会,考察不准、论证不深,项目盲目上马,拾到篮子里就是菜,导致昨天的大项目成了今天的烂尾楼。接下来,我们要举一反三,对招商引资项目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估机制,确保引进来的项目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有些地区不论有无区位优势和配套产业,一味求大、贪洋。”一位从事招商工作多年的人士分析认为,有些多动一动鼠标和键盘就能够了解的政策、可以识破的圈套,为何会屡屡陷入亡羊补牢的窘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些地方好高骛远,盲目跟风招商。另外,有些项目则是缺乏科学决策。

  引入“火眼金睛”

  前不久,一家生产锂电池的知名外资企业到山东聊城高新区考察,称将在这里建设“世界先进技术”的新能源项目,投资额达数十亿元,建成后年利税可达数亿元。

  为有效评估项目风险,聊城高新区摒弃传统的专家论证,果断启动技术尽职调查,像X光照相机一样对项目“全面体检”。他们聘请专业机构,由技术、管理、法律、财务、运营、大数据等各方面专家组成专业团队,围绕技术成果、相关产品生产运营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创新研发能力、技术发展环境和前景、知识产权、技术市场潜能等多个维度对该项目进行专业调查、分析和评估。尽调中,该锂电池生产企业屡次以技术属于商业秘密为由拒不配合,存在用落后技术冒充高新技术的可能,聊城高新区认为项目风险大,果断予以拒绝。

  与此同时,另一家高科技公司到聊城高新区高端智能产业园考察,准备在此投资研发中心和智能化生产基地。经过20多名业内专家对该公司近2个月的技术尽调,认为其智能穿戴产品在光学显示及AI算法方面属于国内领先水平,其系列产品在社区安保、智慧工地监管、铁路巡检等领域前景广阔。很快,该公司落户聊城高新区,推出的5G+AI无感测温智能眼镜已应用到多地大型超市等,目前已实现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

  “与专家论证相比,技术尽调彰显创新优势。我们将嵌入政府科技创新投资决策体系,完善风险投资和信用体系,最大限度发现问题并使投资建设更加科学保险。”聊城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部部长刘志坚表示。

  高科技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创新就是试错的过程。发生偏差如何快速止损,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与担当。

  在聊城高新区不远处的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发力培育新能源产业。2017年11月,山东通洋氢能动力在该开发区投资10亿元生产1万套氢燃料电池系统和1万套氢能发动机系统。2018年8月,通洋氢能的另一股东股权发生重大调整,第一大客户随即流失。同时,受同业竞争加剧、疫情叠加等影响,去年年底,通洋氢能控股股东对公司业务板块做出战略调整,今年3月将生产设备搬离开发区,导致7万多平方米的厂房闲置。

  “这个项目的撤离,一方面说明我们还停留在就项目论项目上,对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研判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在产业协同配套方面还存在短板。”聊城开发区商务和投资促进部部长郝丽娟说。项目撤离后,聊城开发区管委会及时吸取教训并果断止损,围绕产业链招引项目。目前,其已与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项目、高性能燃料电池项目基本达成一致,正在商洽项目合同等事宜,沉寂的厂房将很快苏醒。

  防范潜在风险

  前不久,山东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准备引进西北某化工类高科技项目,但最终被由多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否决。据该评审组成员、山东工商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科技专业负责人林忠海介绍,该开发区在引进高新技术时,不仅会预审评估这些项目是否契合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定位,而且会研判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技术转化可能,力求引进的项目能给产业链、创新链带来实际动力。

  在谈到高科技项目烂尾现象时,林忠海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项目评审制度不规范,专家论证前的项目调研不够。同时,项目论证通过后,缺乏严格的后期跟踪考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林忠海建议,在专家评审后,需植入第三方中介机构评估审计专家评审效果,防止专家评审结果有失偏颇。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朱德云认为,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因地制宜且量力而行引进项目。建立专业科技招商团队,依托地方科技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做出准确研判。通过严把入口关,完善项目论证和审批程序,从源头上杜绝存在技术不成熟、研发能力无法保障等问题的项目立项;在完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传统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应不断优化扶持政策体系,积极探索扶持政策多元化。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落地服务保障,在金融杠杆运用、高端人才引进、相关产业配套、解决发展后顾之忧等方面给予多元化支持;在为“高科技”项目提供各种政策扶持的同时,地方政府需要擦亮眼睛。通过建立财政资金追踪考核和绩效评价机制,委托专业机构对项目进展、经费使用等进行监督检查和及时反馈,防范项目潜在风险。

  “对把‘好事办坏’的应当健全问责机制,出现烂尾项目时不能让‘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者再‘拍屁股走人’。加强审计、监察、司法部门等对项目实施的监督,及时纠正和处理违规违纪问题,并对相关人员依法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朱德云说。(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


[外贸知识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