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使命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要加大对制造业助企纾困和发展的支持力度,扎实推动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促进形成区域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制造业发展格局。
制造业发展较快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良好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1%。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6.6%。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8%,两年平均增长18.9%,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6.98%,为近年来较高水平。
“去年,工业经济恢复增长,制造业总体发展较快,且效益提升也比较明显,这主要是因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得到了保证。”田玉龙表示,在一些基础和关键领域技术,能力水平得到提高,像集装箱、光伏、风电、能源、电力等装备制造业更为明显,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去年,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了18.2%和12.9%,在疫情的情况下成绩还是很亮眼。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表示,从去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在国家总体部署下,疫情常态化防控在全球保持领先,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对企业的支持更加精准有效,有力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高技术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
“‘十四五’规划纲要把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和增强供应链的韧性上升到了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研究员朱煜在接受《外贸知识">外贸知识》记者采访时表示,日前出台《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的意图主要也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继续保持全产业链的优势,从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尤其在国内大循环中呈现产业梯度转移的雁阵模型。
朱煜表示,引导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等地区转移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一方面,东部地区的政府是否愿意放,制造业对当地的财税、就业岗位的创造以及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而且经济上是否具有推动力让这些产业从优势地区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是否有能力承接,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但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相比是否仍具优势是个问号;另外,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对成本的敏感度不高,其竞争优势建立在产业生态上,包括供应链网络、人才、营商环境、交通等。“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中西部或东北地区没有承接能力,现在国家重点规划了一些城市区域,加速建设城市群和都市圈,未来这些地区可能重点承接一些产业转移。”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田玉龙表示,去年,我们把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作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全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成效显著,网络平台安全体系已打造成型,“5G+工业互联网”已经形成了20个典型应用场景和10个重点行业领域的实践活动,创新应用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梯队。二是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三是新兴产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工业软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增长强势。
“在不断开放与创新中,我国制造业积累了技术能力,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优势,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短板问题。”朱煜表示,一是金融支撑依然不够,国务院常务会议经常提及对中小企业的减税降费以及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二是我国制造业大规模应用能力和商业化变现能力很强,但原始创新能力比较弱;三是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
对此,专家普遍表示,要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要从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关联性和厚植产业发展的环境等多方面下功夫。鼓励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
田玉龙表示,今年将从三方面发力,打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大基础:一是提升产业技术基础,通过实施专项攻关工程,创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包括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在内的“六基”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基础;三是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特别是通过锻长板补短板,加大力度提振制造业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使产业链完整性、韧性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在朱煜看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最核心的政策着力点是在产业和企业上。首先,要培育自主品牌企业,尤其是在终端产品方面。拥有了品牌企业,才能够做技术能力的积累和产品开发,进而有条件和平台争夺技术标准或产品规格设计等话语权。其次,要培育一批支撑品牌企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再次,要调节不同行业之间的收益分配情况,支持制造业的发展。最后,要发挥国有企业、中央企业在原始创新能力上的作用,鼓励他们加大对一些战略性行业投资和研发的力度。
跨国公司在华“产地销”“销地产”更划算
当前,供应链危机对各国产业政策及国际经贸合作带来了哪些深远影...(842 )人阅读时间:2022-06-20俄气将暂停“土耳其溪”天然气管道供气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6月18日说,“土耳其溪”...(840 )人阅读时间:2022-06-20大宗商品未来走势如何
近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一波三折,多数品种呈下挫趋势。美联储...(839 )人阅读时间:2022-06-20MSC:任何申报不符将罚15000美元/箱!上海港危险品操作
主要内容(国际贸易新闻) 日前,地中海航运MSC发布公告称,...(839 )人阅读时间:202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