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供应链碳排放管理、企业碳生产力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供应链脱碳也成为国际发展趋势。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双碳目标下的企业转型与创新”中,与会人士就供应链脱碳面临的挑战、机遇等进行了讨论。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各国政府通过绿色政府采购、碳交易市场等方式,引导支持供应链脱碳。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普遍重视政府绿色采购,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优先采购经过环境认证的产品或实行强制采购政策,将绿色产品作为政府采购首选。例如,欧盟发布《政府绿色采购手册》,制定“绿色公共采购共同标准”,指导各成员国在采购决策中考虑环境问题,欧盟碳交易市场有效推动了核心企业供应链脱碳。
“近期对国内60多家企业的调研表明,受访大部分供应链核心企业已制定或正在制定减排脱碳方案。”王信介绍,这主要包含两种模式。一是供应链强脱碳模式。即核心企业明确提出自身碳达峰碳中和规划,通过绿色采购、合作研发、建立激励监督机制等方式,推动供应链整体减排脱碳。二是供应链弱脱碳模式。即核心企业未明确提出供应链脱碳,但通过自身示范,引导上下游企业脱碳;或通过加强供应商管理,推动上下游企业优化生产工艺,加大环保材料使用,实现降耗减排。
与会人士称,目前,我国供应链脱碳还存在一些困难。一方面,我国核心企业推动供应链脱碳内生动力不够强,对上下游企业减排约束不足。受访的国内大多数供应链核心企业都具备碳减排意识,但与跨国公司相比,供应链脱碳内在动力不强、外在压力不足。另一方面,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减排自主性不强、能力不足。小微企业整体生命周期短、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难以及时掌握节能减排技术和承担较高脱碳成本。
对此,王信建议,可在部分地区筛选数家头部供应链核心企业,推动其制定碳中和目标、路线图。建立供应链企业碳账户管理体系,监测评估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同时,政府可加大绿色采购力度。另外,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强化市场监督约束。针对不同行业制定环境标志认证等绿色供应链政策,对企业生产全流程适用严格的环保要求,细化认定标准。完善环境信息披露监督管理机制,推动企业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强碳核算,定期公布碳排放数据。
此外,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看来,脱碳不是减少生产能力。他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尤其要重视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做好碳核算和生态核算,在此基础上建立碳账户和绿色责任账户,确定各个主体的减排责任。
跨国公司在华“产地销”“销地产”更划算
当前,供应链危机对各国产业政策及国际经贸合作带来了哪些深远影...(842 )人阅读时间:2022-06-20俄气将暂停“土耳其溪”天然气管道供气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6月18日说,“土耳其溪”...(840 )人阅读时间:2022-06-20大宗商品未来走势如何
近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一波三折,多数品种呈下挫趋势。美联储...(839 )人阅读时间:2022-06-20MSC:任何申报不符将罚15000美元/箱!上海港危险品操作
主要内容(国际贸易新闻) 日前,地中海航运MSC发布公告称,...(839 )人阅读时间:2022-06-20